吴晓求副主任委员在“2019年全国金融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

发布者: 金融教指委秘书处 2019-11-02 21:20 阅读: 6832

简介:

1.jpg

很高兴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作为会议总结,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金融专业学位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标定位是什么。今天的圆桌讨论围绕金融专业学位的宣传、招生、课程设计以及学位论文等,这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特别是金融专业学位教育的全流程管理。圆桌论坛的题目选得非常好,我相信各个模块的专家都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值得我们金融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借鉴学习。

首先说说前些天我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会讨论 高质量认证一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已经对MBA进行了尝试性高质量论证。目前只是对MBA一种专业学位认证。中国MBA教育非常成熟,各大学都纷纷参加国外认证。

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经济发展得太快,基础设施没有跟上。比如,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四十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金融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我们缺乏优质的资信评估机构。在金融市场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连一个让大家信任、科学、准确、符合市场规律的资信评估机构都没有,这与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是不匹配的,债券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缺乏定价的基准。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市场发展。中国国际贸易规模超过30万亿人民币,这三十多万亿的国际贸易70%是通过美元结算体系(SWIFT)来完成的。

  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说,我们必须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现实中我们忽视了这点。教育也是这样的。教育不能忽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高等教育包括以MBA为代表的专业学位的教育,都是纷纷用外国的评价标准、认证体系。这些国际认证机构虽然号称是非盈利性的,实际上他们收费很高,这对中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客观上有一定促进作用,因为他们走在前面,他们知道包括MBA教育在内的专业教育的核心标准、基础条件、评价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我们在这方面的确做的不够,我们也需要做自己的基础设施。金融是除了MBA以外非常规范、规模相对大的一个专业学位体系。它设立得比MBA晚,比MPA也晚,在历史同等的情况下,金融专业学位是规模最大的,也是做得最好的,是国务院学位办认可的。

  我们现在已经开展了合格评估,即将开展水平评估。中国的教育被过多的评估搞混了,我们要频繁地应付各种评估,疲于各种检查,没有时间思考如何去办世界一流大学、如何进行学科建设。我们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内心要平静,需要潜心思考,思考我们研究对象的规律。学问是在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下做出来的。学者还是要安下心来去思考事物的本来面目。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可能还是要参加高质量认证。我们不跳进这个漩涡也不是不可以,但人家不带着你玩,一个人孤零零在那里,孤芳自赏虽很快乐,但会有一点孤独的遗憾。所以还是得参加,因为这也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

  论证体系从MBA扩展到MPA、金融硕士等专业学位。这样一来,金融专业学位就有了三个评估。当然,高质量的认证很重要。排序总会有个顺序,185所学校从1排到185。合格评估现在都差不多都能合格,可能最后两三所被黄牌警告,是比较宽松的。但到了高质量认证,能通过高质量认证的学校可能不多。

  我在这里事先跟大家说明一下,未来可能会开展质量认证。当然,这个高质量的认证可能依托学位中心,依托教指委的专家体系来进行。通过高质量认证的院校的比例不会太高,不会像合格评估那样95%都能通过,可能通过率会小于20%。高质量认证不影响招生,但是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虽然从本质上说,认证能够改善我们金融专业学位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学水平,但它需要一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高质量认证的核心是指标体系,必须要符合专业学位的特点。所以,怎么设计指标体系是重点。虽然MBA认证已经有一套体系,但是如果直接嫁接到MPA和金融硕士,可能要调整。

  这个情况需要我们的关注,这是我说的第一点。

第二,我们需要再次明确金融专业学位的定位。实际上,在第一届教指委时,无论是在第一届第一次教指委委员会议上还是第一次培养单位会议上,我已代表第一届教指委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说明。

金融专业学位和金融学术型学位,包括硕士和博士之间是有重大差别的。金融学术型学位特别是博士学位的目标是培养金融学家,他们要对金融理论逻辑非常清楚,对历史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非常清楚。

金融专业学位培养的是金融家,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家当然比银行家要广得多,包括投资银行家,也包括一些新的金融业态的从业人员。金融家不要求特别严密的逻辑,但是他要知道问题所在,他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不突出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但本质上还是对逻辑思维有要求的。缺乏逻辑思维、理论基础很差的人,不太可能迅速发现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理论学习非常重要的,金融专业学位要有很强的理论,只是它不为理论而理论。

金融学术型学位、金融学的博士培养,在研究货币的时候要考虑货币是怎么演变的,以及货币的结构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做这样一种结构性的分布,它的标准是什么等等。他会思考货币本身演变的规律以及分类的标准,以及它往什么方向走。这些是理论思考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传统的货币到现在的数字化货币,以及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的深刻影响,什么东西推进货币发生如此重大的演变,这是需要思考的。对金融专业学位来说,以上过程不需要特别严密,但是货币形态的变化会对金融市场以及市场收益与风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必须要清楚。金融专业学位不需要过多思考它们内在的演变关系,而需要对市场、对风险的影响熟悉,以此来构建新的风险管理模式。

  第二个差别是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专业学位是两个课堂,授课课堂和实践课堂;两种导师,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两种教学方案,两种教学内容,知识点教学和案例教学。专业学位的案例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又不否认理论的作用。“三个二”形成了金融专业学位的特点。如果我们每个金融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能够按照两个课堂、两种教学内容以及两种类型的导师来设计,我认为形式上就能够达到标准。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跟上了,论文才能够跟进。论文是培养过程的结晶,所以,课程设计特别重要。课程设计涉及到老师。金融专业学位办得好不好的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教师观念陈旧,是不可能教出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的金融专业学位学生的。老师的观念应该是开放的,他要接受所有的新鲜事物,无论认为好还是不好的事,思维要开放。P2P好不好?不知道。但是你要了解P2P,你不能因为P2P出了很多的跑路事件在课堂上就不讲了。你要讲为什么会有P2P,为什么P2P会跑路。你要研究这些问题,把所有发生的现象纳入其中,从中找到规律。

  所以,金融专业学位的教师理念必须是开放的。从事理论研究,一条道走到底是可以理解的,能自圆其说就可行。但金融专业学位不一样,必须将重要的金融现象纳入视野之中。

  金融专业学位对教师的要求特别高。老师们每天都应关心中国金融乃至国际上所发生的事件,我们必须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还必须很快地判断所发生的事件能不能成为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有些事件是过眼云烟的,是突发事件,是一只黑天鹅,可能对未来没有什么示范作用。只有未来不断呈现才是案例。

  教师首先要知道事件有没有样本意义。有些事件是没有样本意义的,或者说这次发生后就不可能发生了,你研究它只能作为故事来研究,不能作为案例来研究。案例后面一定有示范作用,可能不断呈现,内涵着特别的规律。

  我们需要做深入思考,才能找到金融专业学位的真正的灵魂所在。

  我认为,对我们所有的高校来说,办好金融专业学位比发展学术型的金融学位难得多。高校教师都有很好的逻辑思维,但是我们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敏感。我们有时候不知道发生的金融事件是不是有典型性。有人动不动就说我做了十个案例,我不相信那是案例。怎么可能呢?十个案例都能重复吗?一个不会重复的事件,去解决它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一个复杂的事件,一定是有多种解决方案,如果只有一种解决方案也不是案例。案例有很多要素,有示范性、重复性、客观规律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教学的内容,我认为是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的核心环节与教师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说,办好金融专业学位对于我们高校教师是严酷的挑战。思维和方法要脱胎换骨,要深刻地把握中国的变化,要深刻地理解中国金融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不知道金融的发展方向,就会一头雾水。

  把以上几方面做好了,论文自然就容易写出来。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案例以及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上,这是我们做好金融专业学位的基本元素。

  这是我今天谈谈的一些感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