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球:我国金融科技领先世界得益于比较宽容的金融监管

发布者: 2017-06-20 17:00 阅读: 4437

简介: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出席2017年中国财富论坛并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金融未来无非三点:第一,要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这是基本的趋势、中国金融结构变革的力量和财富管理的基石,没有资产证券化和资本市场的大发展,要推动财富管理是不可能的;第二,要大力推进中国金融的科技化;第三,中国金融很重要的趋势就是开放国际化,但在发展大宗商品的问题上,大宗商品衍生品本身是一个风险对冲产品,不能把这个东西引入大众财富管理的机制中。

以下是演讲全文:


189683302.png

金融问题看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把逻辑线条理清楚,它还是很清晰的,金融无非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当然是解决资源的配置,人们有钱了,一部分人有钱了,一部分企业需要钱,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在金融脱媒的情况下,通过银行储蓄的方式,完成了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在没脱媒的情况下,等到它脱媒之后,也就是资本市场开始有了很快的发展,这种资源的配置就不主要由居民的储蓄转换成投资。而且它慢慢主要用财富管理,或者风险配置的方式,来变成投资。所以在这个时候,就很立体化了,这个时候就变成跨期的风险控制,变得复杂,因为产品已经证券化了。这是一个主线,这很清晰。

第二个主线,它要为实体经济的交易提供支付清算的功能。在传统的体系下,我们可以通过很多传统的方式去提供结算,提供清算,提供支付。到了今天,因为金融特别容易受到科技力量影响的一个业态,所以在现在,在这个层面上,也开始脱媒。所以金融实际上是在两个领域展开了脱媒,两个基本功能都在脱媒。所以在支付这个里面,科技的力量,所谓的Fintech也好,开始对支付进行脱媒,所以第三代基于移动支付出现了。这样加剧了整个金融转型,使消费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推动金融转型。

到了今天,你会发现,中国金融在这两个领域里面,都开始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期,其中第二个,作为支付形态的,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对金融的影响。

第一个,因为我们要基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它才会改变整个金融的功能,所以从今天看,中国金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今年第四期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说中国过去很多领域是模仿学习,并不超前。但现在至少在两个领域,已经处在至少世界领先的水平,一个是大家非常熟知的高铁,高铁改变了中国,第二个就是Fintech,就是金融科技,科技的力量也改变了中国的金融,使中国的金融开始大幅度的超越几乎所有的国家。这后面,非常重要是得益于我们的监管,也就是说我们的监管,我认为我高度评价中国的金融监管,是它比较宽容。

如果说是一个教条主义的监管,是一个僵化的监管,我想中国的金融没有今天,中国的所谓的支付宝、微信支付这种新的支付业态,它难以出现。你看看我们的宝岛台湾,过去十几年,台湾同胞都给我们传送经验的,现在看他们非常落后。因为它的支付改革,如果还没有,就慢慢研究它的规则,怎么监管。当新的金融业态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说你要监管它,你根本无法找到监管的准则。在我们中国大陆,我们的监管是宽容的,所以才会有今天非常蓬勃、多样化的金融业态的出现。所以我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是给予高度的评价。这是一个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第二个,我们还要理解中国金融的未来究竟在哪里。这个对于未来的监管变得非常重要,我认为中国的金融未来无非三点:

第一,是我们要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这是基本的趋势。这是中国金融结构变革的力量,这也是财富管理的基石,没有资产证券化,没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你要推动财富管理,是不可能的。我看青岛叫中国财富论坛,这个实际上就是基于资本的发展,基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坦率地讲,我上午没有来,但是看微信圈里面,方主席走了,本来我要跟他研讨研讨的他说要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包括大宗商品的衍生产品,说这是财富管理的重要内容,我肯定是不同意这个看法。因为我不知道大宗商品衍生品怎么进行财富管理,本身是一个风险对冲产品,不能把这个东西引入到大众财富管理的机制中来。真的,很多东西,我们要基于一个基本的金融原理去探讨。

什么是金融基石产品呢?一定是现行关系的产品,如果没有直接关系的产品,这个产品不能成为财富管理产品本质上,衍生品只能起到补充的作用,本质上不能让你的财富增长。所以为什么股票、债券是整个财富管理的基石,就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资产证券化是财富管理的前提,也在这个地方。所以中国要推动整个金融结构的变革,我们现在金融结构还是比较落后的,是因为我们资产证券化,或者是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占比并不太高,在这个占比不太高的情况下,金融体系提供的财富管理功能是比较弱的。因为你的基础资产必须要有良好的流动性,要有相对稳定的预期收益,其他的都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这是第一个。

第二是,我们要大力推进整个中国金融的科技化,科技化也会使得整个业态发生重大变化。金融最理想的模式是什么呢?它就是要受到所有的企业,所有单个个体,都能获得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能够使所有的国民获得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我们说这是最好的服务。我们所说的普惠金融就是说这个意思,我们不要理解普惠金融是随便要贷款,完全不顾风险的承受力,都要支持企业的发展,不是这样,这完全是一种误区。所以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结构改革以外,很重要要提高金融业态的科技含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有某种端倪,为普惠性金融提供借鉴。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大金融平台的小额贷款,就在往这方面走。

因为基于这两个变化,你会发现,如果这个变化是顺利的话,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开始发现变化,因为证券化金融资产比重在提升,证券化金融资产最重要风险来自于透明度,我们如果说当这个产品很低的情况下,监管重心是放在资本充足率上,因为希望依靠资本充足对抗潜在的不确定性。当一个金融体系在迅速提升的时候,对资本充足监管在下降,对透明性大幅度提高。所以正在由原来资本不足的风险,正在过渡到透明度不足和资本不足双重风险时代,这对我们的监管是巨大的考验,我们银监会过主要侧重于对资本的监管,但是未来在表外那块,很多是透明度监管,对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所以这是第二个,因为这些变化,它会对风险结构带来变化,对我们的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我们说为什么中国的金融接管模式需要调整就是基于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的变化,必须要调整我们监管模式,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调整而调整,为扩大哪个监管部门的权利试图起来进行调整,这是不正确的,必须基于风险结构发生哪些变化的判断。

第三是,中国进入很重要的趋势就是开放国际化,以后未来中国一定会成为金融中心,不开放,不推行货币国际化,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三点应该预示到中国金融的未来,谢谢大家。